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地方新闻
全景再现 旅游在中国发展的这些年
旅游产业体系的培育是一个动态完善和持续创新的过程。随着国内外旅游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旅游目的地和经营者的创新意识也越来越强。特别是随着新的资源不断开发、新的产品不断涌现、新的技术不断应用,传统的经营方式受到极大的挑战,加大了企业的生存难度,也激发了企业创新的要求。旅游最早的概念仅仅是停留在旅游创汇上,那个时候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外事接待”,专门接待外宾和华侨。然而旅游行业发展的30多年,从来都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尤其是在近几年,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各种旅游新业态已经或开始出现,旅游业开启了大融合的发展时代。
1978年,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为标志,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不久后,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发出了“旅游事业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的号召。在百废待兴、难关重重却又充满光明前景的经济社会里,一个在当时并不为人所知的行业———中国旅游业,迎来了起飞、赶超和跨越的30年发展历程,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旅游发展的康庄大道。
1949年-1977年:旅游业是重要的创汇产业
就现代旅游业的起点而言,中国比西方国家晚了近百年。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旅游业作为中国外交事业的延伸和补充,承担的是民间外事接待的功能,不具备现代产业的特征。1949年至1977年,全国入境游客接待量合计不到70万人次。同期,世界旅游业经历了加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就现代旅游业的起点而言,中国比西方国家晚了近百年。同期,世界旅游业经历了加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全球国际旅游收入在30年间增长了近33倍。
早在1978年,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到20世纪末旅游业要创汇100亿美元的设想;1979年邓小平同志指出,旅游业要变成综合性的行业。将旅游业作为一个经济性产业来发展,是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的重要核心。1981年,国务院第一次组织召开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旅游事业是一项综合性的经济事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一项不可缺少的事业。
1978年,中国接待入境过夜旅游人数仅为72万人次,创汇2.6亿美元。到1987年,接待入境过夜旅游人数突破1000万人次大关。之后,入境旅游接待人数每增加1000万人次的时间逐渐缩短,其中从4000万人次到5000万人次以上只花了3年时间。旅游创汇每增加50亿美元所花的时间更短,到2007年中国旅游创汇已达到419.19亿美元,与2006年相比只用了1年时间就增加了80亿美元。中国旅游业在世界排名也持续上升。1978年中国国际旅游接待人数和国际旅游收入的排位都在世界40名以后。1980年国际旅游接待人数开始进入前20名,1988年进入前10名,1999年起进入前5名。中国国际旅游收入排名,1980年在世界仅列34名,1982年进入前30名,1992年进入前20名,1994年进入前10名,2001年进入前5名。
1997年,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出境旅游客源国;2006年,该组织进一步修订了预测,将达到此目标的时间提前到2015年。中国旅游业用了不到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赶上和超过许多国家旅游业发展步伐,大大超出了当初国内外旅游业界和学者的预期,为发展中国家实施赶超战略树立了成功典范。
1978年-1991年:
旅游业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
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旅游业确定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在国家对旅游业地位不断提升的推动下,从1985年陕西省出台省级政府第一个《关于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决定》开始,迄今为止,全国各省区市政府共出台了60余个关于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或决定,已有27个省区市把旅游业确定为支柱产业、主导产业或重要产业。
2001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中指出:“树立大旅游观念,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进一步发挥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的作用。”2006年,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
旅游业发展之初,旅游供给的短缺制约与国民经济的短缺紧密联系在一起,突出表现为饭店短缺、交通紧张。1981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旅游工作的决定》指出:目前旅游接待条件较差,这个矛盾要逐步解决。1979年,中国出现了第一批中外合资项目,最早批准的三个合资项目都是从属于旅游业的企业,旅游业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旅游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共约50亿美元。通过大量引进外资,全国各热点旅游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建立了一批新型旅游饭店,逐步缓解了住宿接待设施紧张的瓶颈状态,提高了中国旅游饭店的经营服务水平,为中国旅游业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80年代中期,旅游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产业体系的培育上来。1985年,国务院批转国家旅游局《关于当前旅游体制改革几个问题的报告》,提出:要从只抓国际旅游转为国际、国内一起抓;从以国家投资为主建设旅游基础设施转变为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起上,自力更生与利用外资一起上;从主要搞旅游接待转变为开发、建设旅游资源与接待并举。这一指导方针的出台,积极促进了各类资本向旅游业的聚集,标志着中国旅游业进入全面构建旅游产业体系的新阶段。1998年以后国家开始发行国债,解决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1991——2009年:旅游大发展时期
20世纪90年代,国家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
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业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进入新世纪,国际经济环境和国内发展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家把发展旅游业作为拉动消费和树立国际形象的重要产业;党的十七大以来,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举措,更加重视民生问题和生态文明建设,旅游业被定位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进一步成为广泛涉及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复合型产业。
而且,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产生新领域和新业态,如休闲度假、在线旅游、会展奖励旅游、经济型饭店、游轮游艇、实景演艺、旅游智业等。1999年,携程四君子主导的携程旅行网起灶开火,总部设在中国上海,拉开了中国在线旅游(OTA)的大幕。当时,携程还只是一家票代公司。玩法倒是比“黄牛”时尚点,在互联网新平台上摩拳擦掌。
当年10月,携程就得到了IDG的A轮投资——当时被认为“大钱”的50万美元;2000年3月,携程得到了以软银集团为首的B轮投资;2000年11月,携程得到了以凯雷集团为首的C轮投资。通过这三轮融资,携程共获得近1800万美元。
2004年12月9日,携程在纳斯达克上市。上市前最后一轮融资是来自老虎基金的1000万美元。
可以说,以携程为代表的OTA巨头的基因里,天生就有融资的饥渴和本领。
差不多同时期,1999年,艺龙网也在美国特拉华州成立,早期定位为城市生活资讯网站。慢慢在吞吐和并购过程中,艺龙发现了中国庞大的旅游消费市场,华丽转身为在线旅行预订平台。而在线旅游市场初具规模,至此也拉开了各大OTA竞相争夺战场的序幕。
2010——2015:互联网+旅游
新世纪进入新十年后,百度、阿里巴巴、腾讯都重视起在线旅游领域,除了阿里还把希望寄托在淘宝旅行上,其他两家都拿着资本寻找起了小伙伴,打着“携资本以令诸侯”的算盘。OTA的诸侯们也在或幽怨或矜持或欣喜迎接着新一轮资本的洗礼,上演着或“待价而沽”或“主动勾搭”的戏码。那片曾被视为蓝海的区域已经透出了颇浓的血腥味。
红红火火的在线旅游既改变了人们的旅游理念和旅行体验,也悄然冲击着旅游业传统的市场格局。在线旅游企业和传统旅行社只是处在旅游产业链条的不同位置,未来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的融合实现互利共赢。
随着在线旅游业的兴起,信息查询、产品预定、服务评价等环节相继搬到线上。人们可以直观地看到旅游产品的说明,并进行对比。这使得原本复杂的购买过程,动一动手指便能完成。近年来,搭乘“互联网+”快车,在线旅游企业(OTA)得到快速发展,但它也给传统旅行社带来了不小冲击,旅游行业的格局正悄然发生变化。
然而,看似热闹的互联网+旅游,只是烧钱抢市场的红火,人们想通过互联网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以及增强旅游体验的预期并未实现。近期途牛的“断供”危机、去哪儿网遭到酒店集体抵制,其背后折射出OTA对线下产品供应的简单依赖。从这个角度来看,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是怎样用互联网的力量解决旅游行业线下的体验。
劲旅网CEO魏长仁认为,OTA走到线下开设体验店,是一种必然选择。诸如,携程、同程、途牛等都已在二三线市场拓展线下门店渠道。
旅游O2O是“互联网+”这一趋势与旅游业相结合的关键路径,对于同程旅游的整个休闲游布局具有战略意义。“互联网时代,无论是前端的旅游消费需求,还是后端的资源供给,都在快速发生改变,我们必须比潮流跑得更快”。据透露,到今年年底,同程旅游的线下体验店总数将达到100个,覆盖全国100个城市,形成“百城百店”的布局,在开店规模和覆盖区域上形成领先优势。
在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看来,互联网+旅游,要回到“互联网+”,而不是简单的“+互联网”。戴斌认为,OTA与传统旅行社之间进行的并不是一场博弈,而是分别处在旅游产业链条的不同位置。通过双向融合发展,两者完全可以做到互利共赢。比如,旅游产品越来越丰富,消费者选择面更广,价格越来越理性,服务越来越周到等。
记者注意到,目前不少传统旅行社也积极拥抱互联网,推出自己的在线旅游服务。6月24日,港中旅对外宣布,将旗下的中旅总社与芒果网合并。合并后的芒果网将定位为O2O一体化的综合平台,并依托中旅总社海内外线下资源,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中国国旅,顺应移动互联网趋势,推出蒲公英微店、旅游电子合同等服务方式,让消费者充分感受互联网时代下的“智慧国旅”。
互联网的发达、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支付方式的转变,让线上旅游的发展空间十分广阔。搭乘“互联网+”快车,在线旅游企业(OTA)得到快速发展,但它也给传统旅行社带来了不小冲击,旅游行业的格局正悄然发生变化。在线旅游企业和传统旅行社只是处在旅游产业链条的不同位置,未来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的融合实现互利共赢。
(来源:)
1978年,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为标志,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不久后,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发出了“旅游事业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的号召。在百废待兴、难关重重却又充满光明前景的经济社会里,一个在当时并不为人所知的行业———中国旅游业,迎来了起飞、赶超和跨越的30年发展历程,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旅游发展的康庄大道。
1949年-1977年:旅游业是重要的创汇产业
就现代旅游业的起点而言,中国比西方国家晚了近百年。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旅游业作为中国外交事业的延伸和补充,承担的是民间外事接待的功能,不具备现代产业的特征。1949年至1977年,全国入境游客接待量合计不到70万人次。同期,世界旅游业经历了加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就现代旅游业的起点而言,中国比西方国家晚了近百年。同期,世界旅游业经历了加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全球国际旅游收入在30年间增长了近33倍。
早在1978年,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到20世纪末旅游业要创汇100亿美元的设想;1979年邓小平同志指出,旅游业要变成综合性的行业。将旅游业作为一个经济性产业来发展,是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的重要核心。1981年,国务院第一次组织召开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旅游事业是一项综合性的经济事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一项不可缺少的事业。
1978年,中国接待入境过夜旅游人数仅为72万人次,创汇2.6亿美元。到1987年,接待入境过夜旅游人数突破1000万人次大关。之后,入境旅游接待人数每增加1000万人次的时间逐渐缩短,其中从4000万人次到5000万人次以上只花了3年时间。旅游创汇每增加50亿美元所花的时间更短,到2007年中国旅游创汇已达到419.19亿美元,与2006年相比只用了1年时间就增加了80亿美元。中国旅游业在世界排名也持续上升。1978年中国国际旅游接待人数和国际旅游收入的排位都在世界40名以后。1980年国际旅游接待人数开始进入前20名,1988年进入前10名,1999年起进入前5名。中国国际旅游收入排名,1980年在世界仅列34名,1982年进入前30名,1992年进入前20名,1994年进入前10名,2001年进入前5名。
1997年,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出境旅游客源国;2006年,该组织进一步修订了预测,将达到此目标的时间提前到2015年。中国旅游业用了不到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赶上和超过许多国家旅游业发展步伐,大大超出了当初国内外旅游业界和学者的预期,为发展中国家实施赶超战略树立了成功典范。
1978年-1991年:
旅游业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
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旅游业确定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在国家对旅游业地位不断提升的推动下,从1985年陕西省出台省级政府第一个《关于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决定》开始,迄今为止,全国各省区市政府共出台了60余个关于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或决定,已有27个省区市把旅游业确定为支柱产业、主导产业或重要产业。
2001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中指出:“树立大旅游观念,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进一步发挥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的作用。”2006年,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
旅游业发展之初,旅游供给的短缺制约与国民经济的短缺紧密联系在一起,突出表现为饭店短缺、交通紧张。1981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旅游工作的决定》指出:目前旅游接待条件较差,这个矛盾要逐步解决。1979年,中国出现了第一批中外合资项目,最早批准的三个合资项目都是从属于旅游业的企业,旅游业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旅游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共约50亿美元。通过大量引进外资,全国各热点旅游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建立了一批新型旅游饭店,逐步缓解了住宿接待设施紧张的瓶颈状态,提高了中国旅游饭店的经营服务水平,为中国旅游业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80年代中期,旅游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产业体系的培育上来。1985年,国务院批转国家旅游局《关于当前旅游体制改革几个问题的报告》,提出:要从只抓国际旅游转为国际、国内一起抓;从以国家投资为主建设旅游基础设施转变为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起上,自力更生与利用外资一起上;从主要搞旅游接待转变为开发、建设旅游资源与接待并举。这一指导方针的出台,积极促进了各类资本向旅游业的聚集,标志着中国旅游业进入全面构建旅游产业体系的新阶段。1998年以后国家开始发行国债,解决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1991——2009年:旅游大发展时期
20世纪90年代,国家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
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业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进入新世纪,国际经济环境和国内发展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家把发展旅游业作为拉动消费和树立国际形象的重要产业;党的十七大以来,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举措,更加重视民生问题和生态文明建设,旅游业被定位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进一步成为广泛涉及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复合型产业。
而且,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产生新领域和新业态,如休闲度假、在线旅游、会展奖励旅游、经济型饭店、游轮游艇、实景演艺、旅游智业等。1999年,携程四君子主导的携程旅行网起灶开火,总部设在中国上海,拉开了中国在线旅游(OTA)的大幕。当时,携程还只是一家票代公司。玩法倒是比“黄牛”时尚点,在互联网新平台上摩拳擦掌。
当年10月,携程就得到了IDG的A轮投资——当时被认为“大钱”的50万美元;2000年3月,携程得到了以软银集团为首的B轮投资;2000年11月,携程得到了以凯雷集团为首的C轮投资。通过这三轮融资,携程共获得近1800万美元。
2004年12月9日,携程在纳斯达克上市。上市前最后一轮融资是来自老虎基金的1000万美元。
可以说,以携程为代表的OTA巨头的基因里,天生就有融资的饥渴和本领。
差不多同时期,1999年,艺龙网也在美国特拉华州成立,早期定位为城市生活资讯网站。慢慢在吞吐和并购过程中,艺龙发现了中国庞大的旅游消费市场,华丽转身为在线旅行预订平台。而在线旅游市场初具规模,至此也拉开了各大OTA竞相争夺战场的序幕。
2010——2015:互联网+旅游
新世纪进入新十年后,百度、阿里巴巴、腾讯都重视起在线旅游领域,除了阿里还把希望寄托在淘宝旅行上,其他两家都拿着资本寻找起了小伙伴,打着“携资本以令诸侯”的算盘。OTA的诸侯们也在或幽怨或矜持或欣喜迎接着新一轮资本的洗礼,上演着或“待价而沽”或“主动勾搭”的戏码。那片曾被视为蓝海的区域已经透出了颇浓的血腥味。
红红火火的在线旅游既改变了人们的旅游理念和旅行体验,也悄然冲击着旅游业传统的市场格局。在线旅游企业和传统旅行社只是处在旅游产业链条的不同位置,未来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的融合实现互利共赢。
随着在线旅游业的兴起,信息查询、产品预定、服务评价等环节相继搬到线上。人们可以直观地看到旅游产品的说明,并进行对比。这使得原本复杂的购买过程,动一动手指便能完成。近年来,搭乘“互联网+”快车,在线旅游企业(OTA)得到快速发展,但它也给传统旅行社带来了不小冲击,旅游行业的格局正悄然发生变化。
然而,看似热闹的互联网+旅游,只是烧钱抢市场的红火,人们想通过互联网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以及增强旅游体验的预期并未实现。近期途牛的“断供”危机、去哪儿网遭到酒店集体抵制,其背后折射出OTA对线下产品供应的简单依赖。从这个角度来看,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是怎样用互联网的力量解决旅游行业线下的体验。
劲旅网CEO魏长仁认为,OTA走到线下开设体验店,是一种必然选择。诸如,携程、同程、途牛等都已在二三线市场拓展线下门店渠道。
旅游O2O是“互联网+”这一趋势与旅游业相结合的关键路径,对于同程旅游的整个休闲游布局具有战略意义。“互联网时代,无论是前端的旅游消费需求,还是后端的资源供给,都在快速发生改变,我们必须比潮流跑得更快”。据透露,到今年年底,同程旅游的线下体验店总数将达到100个,覆盖全国100个城市,形成“百城百店”的布局,在开店规模和覆盖区域上形成领先优势。
在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看来,互联网+旅游,要回到“互联网+”,而不是简单的“+互联网”。戴斌认为,OTA与传统旅行社之间进行的并不是一场博弈,而是分别处在旅游产业链条的不同位置。通过双向融合发展,两者完全可以做到互利共赢。比如,旅游产品越来越丰富,消费者选择面更广,价格越来越理性,服务越来越周到等。
记者注意到,目前不少传统旅行社也积极拥抱互联网,推出自己的在线旅游服务。6月24日,港中旅对外宣布,将旗下的中旅总社与芒果网合并。合并后的芒果网将定位为O2O一体化的综合平台,并依托中旅总社海内外线下资源,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中国国旅,顺应移动互联网趋势,推出蒲公英微店、旅游电子合同等服务方式,让消费者充分感受互联网时代下的“智慧国旅”。
互联网的发达、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支付方式的转变,让线上旅游的发展空间十分广阔。搭乘“互联网+”快车,在线旅游企业(OTA)得到快速发展,但它也给传统旅行社带来了不小冲击,旅游行业的格局正悄然发生变化。在线旅游企业和传统旅行社只是处在旅游产业链条的不同位置,未来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的融合实现互利共赢。
- 已推荐
- 0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转载请必须注明中,http://www.uwinchemical.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